華夏國寶古韻重現(xiàn) 復制珍籍贏得一片贊譽中國書畫復制精品展在深圳隆重舉行
2006-01-21
由雅昌企業(yè)(集團)發(fā)起,聯(lián)合日本二玄社、臺北故宮博物院舉辦的“日本二玄社創(chuàng)立五十周年”暨“中國書畫復制精品展”,于2006年1月7日至15日,在深圳何香凝美術館隆重舉行。
本次展覽是2006年初深圳市重要文化展覽活動之一,共展出復制作品400余件,主要復制的是臺北故宮博物院珍藏品。這批作品涵蓋了我國古代文化鼎盛時期的書畫大家杰作,如王羲之、文徵明、顏真卿、懷素、蘇軾、歐陽修、鄭板橋的書法,范寬、郭熙、米芾、王蒙、黃公望、沈周、唐寅、徽總、石濤、八大山人、郎世寧、徐悲鴻等的畫。大部分藏品原作因為年久受損,難以再次展出。
雅昌企業(yè)(集團)萬捷董事長介紹說,為復制這批國寶級名畫,二玄社和富士公司合作,專門研制了一臺三噸重的相機,底片是特制的,除了特別大的尺幅需要拼接外,原畫多大,底片就做多大。印刷設備和材料也是定制的,紙絹裝裱,一如原畫。這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大規(guī)模、最逼真的一次名畫復制行動。這批復制品逼真地再現(xiàn)了古畫的藝術效果,得到了美術界、收藏界等人士的肯定和高度評價。當代書畫大家啟功先生曾高度評價該批復制品:“下真跡一等”,“與原作具有同等的藝術價值”。 中國漢學會會長、書畫家馮其庸也稱贊“(復制品)神韻極佳”,“外表逼真,基本上都是未曾看過的書畫珍品。”本次展覽同展出的作品還包括來自遼寧、上海、美國威爾遜等三家博物館收藏的中國書畫珍寶。
1月7日上午,精品展舉行了簡潔的開幕式。深圳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王京生,廣東省美術家協(xié)會主席徐欽松,知名人士、萬科企業(y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石等出席了開幕式?!渡钲谔貐^(qū)報》、《深圳商報》、《晶報》、《深圳晚報》、《南方都市報》、南方電視臺、深圳之窗網(wǎng)站等眾多媒體對該活動進行了廣泛報道。
相關鏈接:
深圳最大規(guī)模的中國書畫復制精品展昨日開展
復制珍籍贏得一片贊譽
2006年01月08日 深圳商報
作者:深圳商報記者劉悠揚/文 韓墨/圖
【本報訊】由深圳雅昌彩印有限公司、日本二玄社聯(lián)合舉辦的《中國書畫復制精品展》,1月7日上午在何香凝美術館開幕。深圳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王京生出席了開幕式。
特意從廣州趕來的廣東省美術家協(xié)會主席徐欽松在致詞時盛贊此次書畫展,稱其不僅僅是美術界的盛事。他提到前年赴臺灣進行學術交流時,曾有幸在臺北故宮博物院觀賞了一次山水畫展覽,而該級別的珍籍每60年才能展出一次。因此,二玄社的高仿真復制品不蒂于書畫學人的福音。他還強調說,這次專門帶了錢來深圳,想要買一些作為學術資料收藏。
展覽上,420余件古香古色的書畫,贏得了觀展人的一片贊譽。深圳大學書法研究所所長李中原是行家出身,他在范寬的《溪山行旅圖》前佇立良久,十分感慨地對記者說,“太逼真了。這幅畫聞名已久,幾乎所有美術教材里都收入了,卻從未見過這么大尺寸的。”他告訴記者,一直以來,美術學院的教學都是看幻燈片,再美的畫也必然失真。“顆粒很粗,哪里有這么精細呢?”
除了專業(yè)人士,還有許多書畫愛好者前來觀展。一位75歲的老人告訴記者,他退休后開始從事中國畫創(chuàng)作,過去常拿齊白石、徐悲鴻的畫冊臨摹,這次從內地來深圳過年,沒料到趕上了這么精彩的展覽。“墨的深淺,用筆的疏密遠近,每一筆都是一氣呵成,連意境都還盎然紙上,更難得竟是在宣紙上印刷。印刷技術的高明,十分驚人。”
據(jù)了解,本次書畫展是深圳首次最大規(guī)模的復制畫展覽,展期至1月15日結束。
古畫中暗藏親筆簽名
本次展覽分兩大展廳,共計600多平方米,方寸之間珍籍密布。墻上有掛軸,桌上鋪長卷,法書、扇面、界畫、翎毛畫……不禁讓人生出“亂花漸欲迷人眼”之嘆。
每幅作品一旁,都明碼標價,動輒數(shù)千上萬,著實不菲。但二玄社的產(chǎn)品在中國依然廣受歡迎。二玄社美術部總編輯高島義彥先生告訴記者,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著名山水畫家蕭海春從1996年開始就陸續(xù)購藏這批復制品,到現(xiàn)在他已經(jīng)買全了400多件,并把它們作為教育學生最好的教材。
“這3幅是鎮(zhèn)館之寶,真跡能與達芬奇的《蒙娜麗莎》相媲美。”高島義彥首先帶記者來到展廳中尺寸最宏偉的作品前,當記者面對《溪山行旅圖》、《早春圖》和《萬壑松風圖》這3幅高達2米的巨制時,也不免心生敬畏。要知道,這些都是堪與西方文藝復興時代大師比肩的中國畫巨匠們幸存人間的筆觸,復制品如此清晰、如此傳神,讓人幾乎能感覺到他們振筆時的脈動。
經(jīng)高島先生指引,在《溪山行旅圖》中的茂林之間,竟然見到藏有“范寬”二字的親筆簽名。而郭熙的《早春圖》,則牽扯出一段復制品驗證真跡的畫壇佳話。已故中國書畫鑒賞和收藏大師王己千曾在1999年美國佳士得拍賣會上,以143.25萬美元拍得郭熙的《秋山行旅圖》,當時許多人都懷疑這幅作品的真?zhèn)?,但王己千卻認定是真跡。因為他曾購買了二玄社復制的《早春圖》,在家反復研究其墨跡和筆法,以次為比照作出了正確判斷。
復制品也能鑒定真跡
在眾多珍品中穿梭,果真是移步換景,步步有洞天。一轉身,即是蘇軾的《黃州寒食詩》。見到手卷上焦黃的痕跡,高島解釋說,這一本真跡當年在圓明園被燒損,復制時連這些原跡也一一照錄。手卷上布滿了藏印章,可以清晰見到乾隆的印章,大正時代被日本人菊池惺堂購去的記載,民國時又被當時的臺灣外交部長王世杰買回來。一件珍貴文物輾轉流傳的歷史,都在復制品中真實反映了。
從復制品上能否看出原跡是否臨摹之作?高島告訴記者,完全可以。他以王羲之的《平安何如奉橘三帖》為例,“奉橘三百枚”一句中的“百”字,可以明顯看出是“雙鉤填墨”(類似于描紅或字帖)的臨摹筆法,是加筆而非一氣呵成的原筆。據(jù)高島介紹,王羲之的《三帖》為行書最佳典范,歷來臨摹者甚多,據(jù)考證,現(xiàn)存的這一件真跡是唐代人的臨摹之作,而王羲之的原作卻沒有一件能夠傳世。
書法作品中,宋徽宗的“瘦金體”格外引人注目。“他的字寫得一流,畫卻不一定。”高島饒有興味地指引記者觀看《瑞鶴圖》和《臘梅山禽圖》。書法奇崛、瀟灑自不用說,但畫藝之純熟卻為后人屢屢質疑。高島告訴記者,與北京故宮的四幅宋徽宗真跡比較,這兩幅作品倒像是他人代筆,傳說只有鶴的眼珠是徽宗所點,又傳說他僅僅題字而已。
好在有了完美的復制品,世人的眾說紛紜才終于有據(jù)可依。
除了專業(yè)人士,還有許多書畫愛好者前來觀展。一位75歲的老人告訴記者,他退休后開始從事中國畫創(chuàng)作,過去常拿齊白石、徐悲鴻的畫冊臨摹,這次從內地來深圳過年,沒料到趕上了這么精彩的展覽。“墨的深淺,用筆的疏密遠近,每一筆都是一氣呵成,連意境都還盎然紙上,更難得竟是在宣紙上印刷。印刷技術的高明,十分驚人。”